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财有道 > 理财头条 > 正文

保本理财消亡史:刚性兑付不可持续

来源: 中国经营网  2018-05-03 14:38

在14年间迅猛发展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银行的理财业务,正迎来巨变。

本报记者 吴婧 上海报道

在14年间迅猛发展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银行的理财业务,正迎来巨变。

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我国首个针对大资管行业的统一规范,吸引了中国金融市场全部关注的资管新规,传递出了极为明确的“强监管”信号。此外,《意见》由央行金融稳定局领头起草、由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也彰显了《意见》制定规格之高、国家整治金融乱象之决心。

一位股份制银行创新产品总监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强调,“这次正式意见下发版保留了原来征求意见稿的‘资管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这个比较强硬的措辞,这是很重要的。”不过,中泰证券分析师齐晟则认为,许多条款仍需要细则进行进一步说明,在细则进一步明确之前,很难科学地判断资管新规落地后对资本市场究竟产生多大影响。

“资管新规对保本理财的影响较为直观,现在保本的基本不能发了。”一位建设银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银行理财的14年

事实上,资管业务原本是信托、券商、基金等资本市场主体的经营主业。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首支人民币理财产品,实现了国内商业银行尝试资管业务的突破。而这一年,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下线和贷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场化迈开了实质性步伐。这就让相对弱势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不得不在创新业务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光大银行之后,招商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等纷纷开始试水。

“银行理财元年”开启,商业银行凭借其资金、资源和渠道等优势,十几年间从无到有、从粗放到规范,随着银行理财规模的迅速增长,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也在顺势产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理财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服务业态,可谓“超常规发展”。

2005年,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指引》,形成了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基础制度框架。

一位山东银监局的工作人员坦言,“当时,在金融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制度红利消失、竞争日趋激烈、资金稀缺和金融需求多样化等问题,轻资产占用的资管业务势必成为其寻求发展转型、谋求差异优势、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发布的《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2004-2009)》中的数据,在2004年银行理财兴起之初,仅有123款产品发行,至2009年则已经达到5986款,年均同比增速达146%。即使是在2008年和2009年的调整规范时期,发行的同比增速也达到了48%和36%,远快于同期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

十几年中,在存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为了吸引资金,理财市场成为银行竞争的重要战场,保本和高收益成为竞争的资本。投资者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可以轻松获得风险上与存款并无二致、收益上却高出若干倍的投资红利,理财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一目了然。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最新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562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9.35万只,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2017年末,保本理财规模为7.37万亿元,占比为24.95%。与2016年相比,保本理财增加1.43万亿元,占比提高4.51个百分点。

刚性兑付不可持续

前述山东银监局的工作人员认为,“实际上一些银行理财、通道类业务、委托投资等业务,更多的或是出于规避监管、或是短期逐利、或是抢占市场份额为目的,与资管业务的真正含义和初衷是相背离的,这也在后来很长时间造成了资管业务的行为异化和风险的积聚。”

央行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指出,刚性兑付偏离了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抬高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干扰资金价格,不仅影响发挥失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弱化了市场纪律,导致一些投资者冒险投机,金融机构不尽职尽责,道德风险较为严重。打破刚性兑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为此《意见》作出了一系列细化安排。首先,在定义资管业务时,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第二,引导金融机构转变预期收益率模式,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明确核算原则。第三,明示刚性兑付的认定情形,包括违反净值确定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保本保收益、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委托其他机构代偿等。第四,分类进行惩处。存款类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纠正并予以处罚。此外,强化了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责任和报表要求。

在广发证券分析师周君芝看来,2016年和2017两年,监管重短期业务整顿阻断不当套利和杠杆行为,货币收紧挤资产价格水分,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但2018年行业规范重点是实质性构建起资管行业的规范性政策框架,这是打破刚兑、推动理财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这种行业规范方式对流动性的冲击力度要弱于前两年,但对于行业生态影响将更为长远。

周君芝认为,理论上说,只要市场定价机制正常,即便资产价格波动,也不易形成系统性风险。但因存在刚兑,“资产价格上涨、资金进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资金进入”模式循环发生。待资金池规模扩大至一定程度,货币政策就有被绑架风险。这就是资金池模式放大系统性风险的要害所在。

毫无疑问,打破“刚兑”是资管新规传递出的最强烈监管声音。周君芝认为,2013年的非标治理相当于完成了影子银行改革的一半;本轮资管业务规范,深远意义在于继续完成另一半改革,防范系统性风险。

2017年度,五大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总体仍在增长,但股份制银行的理财规模下降明显,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的降幅接近20%。

结构化存款市场可期

央行相关负责人认为,实践中,部分资管产品采取预期收益率模式,过度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所投资金融资产,基础资产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到产品的价值变化中,投资者不清楚自身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而缺少风险自担意识;而金融机构将投资收益超过预期收益的部分转化为管理费或者直接纳入中间业务收入,而非给予投资者,也难以要求投资者自担风险。为了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意见》强调金融机构的业绩报酬需计入管理费并与产品一一对应,要求金融机构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由托管机构核算、外部审计机构审计确认,同时明确了具体的核算原则。首先,要求资管产品投资的金融资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

天风证券认为,资管新规落地后,保本理财和一部分原先具有保本保收益预期的非保本理财在打破“刚兑”要求下将会逐步退出,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大量个人和机构客户以及宝贵负债来源的潜在流失问题。天风证券宋雪涛认为,在普通存款利率上限短期难以突破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应运而起,相当于通过在普通存款中嵌入金融衍生工具,与利率、汇率、指数、商品等相联系,使得投资者有机会在满足特定条件时获得高于一般存款的收益率;如果条件未满足,投资者可能获相对较低的利息率。因衍生品覆盖范围与种类极为丰富,可嵌入普通存款的衍生品结构也可多种多样,从而满足各类风险偏好投资者的理财需求。虽然结构化存款抬高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业务利润率可能低于保本理财,但面对负债资源稀缺和客户资源流失风险,银行存在利用结构性存款承接保本理财和部分非保本理财的真实需求。

截至2017年底,中资行共吸收结构性存款约7万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为8.8万亿元)。在宋雪涛看来,假设7万亿元保本理财中的大部分(保守估计65%)和22万亿元非保本理财中的小部分(10%)成功由结构性存款对接,即使不考虑额外增长因素(市场规模增长、普通存款的转化等),结构化存款市场规模也可达到14万亿元,潜力十分可观。考虑到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理财产品占比达到67%,尽快向广大个人投资者推广这项新兴业务可能是银行争夺客户资源和负债资源的关键。不过,由于部分商业银行(以农商行为主)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质,或虽然具备交易资质但缺乏与高风险衍生品投资要求相匹配的投研能力,这类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或需要与非银机构合作完成。对于投研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强、能妥善平衡收益风险比的非银机构来说,这类业务有望带来新的增长点。

据央行最新金融机构信贷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达5.56万亿元,同比增幅为51%;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储行等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约3.25万亿元,同比增幅约40%。

[责任编辑:CX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