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财有道 > 理财头条 > 正文

上市公司“大内总管”理财压力陡增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8-04-27 15:58

受宏观经济去杠杆、融资渠道收紧等因素影响,被视为企业“大内总管”的财务总监正面临资金管理难题。

上市公司“大内总管”理财压力陡增 投融资难度加大 岗位要求提升

“融资成本上升、投资难度加大,新的市场环境对财务总监的要求越来越高。”4月25日,一位创业板公司财务总监宋伟(化名)说。

WIND数据显示,2017年两市股权融资工具募资额同比下降21.16%,并购数量(剔除借壳)同比下降33.64%,而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金额首度突破万亿元大关。这组数据反映出上市公司遭遇投融资的两面夹击。受宏观经济去杠杆、融资渠道收紧等因素影响,被视为企业“大内总管”的财务总监正面临资金管理难题。

找钱难:近两年感觉压力最大

尽管做了十多年财务总监,但宋伟最近两年感觉压力最大:一方面,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在上升,订单在增加;另一方面,客户的付款周期在延长,这势必考验公司的现金流。接还是不接订单成为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财务总监的工作内容有很多。”他说,公司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税务管理、投融资都得参与,“找钱是重要工作之一”。

清华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月发布的《中国社会融资(企业)成本统计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融资(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为7.16%,银行贷款平均融资成本为6.6%,承兑汇票平均融资成本为5.19%,企业发债平均融资成本为6.68%,融资性信托平均融资成本为9.25%,保理平均融资成本为12.1%,小贷公司平均融资成本为21.9%,互联网金融(网贷)融资成本为21%,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成本为7.24%。

“这仅仅是利率成本,若加上手续费、评估费、担保费、居间费、律师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大量隐性费用,融资成本更高。”兴业证券指出,总体而言,企业融资成本在2017年出现较为明显的抬升。从大概率看,今年流动性压力可能会向实体层面传导,未来企业融资成本或进一步抬升。

宋伟说,前几年公司业绩好,银行渠道融资顺畅,但现在银行资金有限,即便银行同意放款,会提出很多附加条件,“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在7%以上。”

传统的银行融资渠道收紧,直接融资渠道亦不乐观。

WIND数据显示,2017年A股1102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IPO、增发、配股、优先股、可转债、可交换债)为3.21万亿元,而2016年共有1134家上市公司使用上述融资工具募资4.08万亿元,融资主体数量和融资规模均出现下降。不过,从融资工具结构上看,可转债、可交换债募资规模较2016年分别增长166.08%和118.60%。

债权融资方面,2017年A股190家上市公司公司债发行规模为1650.09亿元,而2016年407家上市公司公司债发行规模为5537.73亿元,债权融资主体数量和融资金额亦大幅下降。

融资成本上升的直接结果是侵蚀上市公司利润。据东吴证券测算,2016年工业企业财务费用较上年降低5.8%,带动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5.5%;2017年工业企业财务费用较上年增加6.5%,拖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1.27个百分点。相比而言,融资成本上升对于私营企业的负面影响更大。东吴证券指出,经匡算,201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费用较上年增加3.8%,拖累利润增速1.58个百分点(201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5.1%);小型工业企业财务费用较上年增加了9.2%,拖累利润增速1.45个百分点(2017年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1.7%)。

花钱难:好项目价高离谱

融资不易,上市公司也不敢乱花钱。“质量差的企业不敢投,好的项目不一定拿得到。”一位创业板公司财务总监说,优质项目如今估值普遍很高,出于风险控制,他不敢轻易在投资决策委员会上投赞成票。

宋伟对此感受颇深。此前,通过朋友介绍,他看中了海外一家公司,前前后后考察了数次,对方也愿意出售控股权。“这家公司的业务与我们处于同一产业链,互补性和协同性很强。”宋伟说,一旦这笔并购达成,公司将成为细分领域的全球龙头公司。“其实,开始的时候双方谈得还是比较愉快。”宋伟说,公司此前内部划的红线是“PE不能超过12倍”。考虑到交易标的的行业地位,公司破例给到了15倍PE。“眼看就要成功了,结果国内另一家企业突然插手,直接给20倍PE,我们只好放弃。”谈到此处,宋伟颇为沮丧。

类似这种“虎口争食”的案例并不少见,为了控制风险,不少公司选择了最保守的投资方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WIND数据显示,2017年A股1216家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累计认购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33万亿元。

更激进一些的投资方式同样出现降温。相比2016年,2017年A股并购市场无论是总量、交易总金额、交易均值等均在下降。WIND数据显示,2017年有217家上市公司发起重大资产重组,并购重组交易总金额达7444.96亿元,平均值为34.31亿元。剔除借壳交易后的总金额为6396.26亿元,平均值为30.31亿元。而2016年有327家上市公司发起重大资产重组,重大资产重组成功101起。交易总金额达11349.07亿元,平均值34.71亿元。剔除借壳交易后的总金额为9732.11亿元,平均值31.39亿元。

“首先是2017年IPO数量众多,导致很多财务总监们看好的并购项目‘十网九空’,标的公司要价很高,只要符合IPO标准的,PE都在20倍-30倍。”对于2017年并购“遇冷”的原因,长城证券收购兼并部总经理尹中余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重组上市新规出台后,去年借壳数量只有5单,借壳受制约导致并购市场交易量减少。此外,交易所采用刨根问底式问询,很多项目“知难而退”,“去年终止的特别多,除标的公司启动IPO外,其余很多是被问住了。”

某中型券商并购负责人沈青(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优质资产在市场并不充裕,与行业景气周期有一定关系。“另外,叠加去杠杆化,二级市场估值回归,现时的一些并购重组变得不经济,这让财务总监愈发谨慎起来。”数据显示,2017年证监会审核并购重组项目较2016年有较大程度下降,全年审核176单,较2016年减少102单,通过161家次,涉及交易金额5386亿元,较2016年减少3518亿元。

上市公司并购的投资逻辑也出现变化。“2017年并购的主线逻辑调整至产业并购方面,以市值管理为诉求的并购重组减少,并购会兼顾标的与上市公司的产业协同,其次是多元化转型,只有这样二级市场才能认同,也相对容易获得监管层认可。”沈青说。

挑战大:加强学习 不想掉队

“整体而言,上市公司感觉束手束脚。”一位中小板公司财务总监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无论是投资还是融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公司首先考虑的是生存。

与上述财务总监所在的公司相比,另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徐涛(化名)则要轻松得多。他所在的公司自上市以来一直遵循谨慎路线。在并购火热的年份,公司没有像同行那样大举投资,一直坚持“盈利——投资扩产——盈利”的内涵式增长路子,几年下来,账上无借款。

“以前不少机构抱怨我们太保守,对外投资不积极,现在看来,公司的选择没错。”徐涛说,“低杠杆”策略使得公司一身轻松,他对于公司的资金管理毫无压力,“目前市场缺乏好的投资机会,我们顶多买买银行理财产品,其余资金轻松满足日常生产经营。”

最令财务总监心悸的是国民技术的遭遇。2017年11月末,国民技术遭遇产业基金的合作相关方失联,公司报案后已于2018年1月取得公安机关《立案告知书》。但公司预计未来无法收回子公司国民投资对公司的5亿元借款,公司因此根据会计政策计提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5亿元。受此事影响,国民技术2017年巨亏4.88亿元。

尽管如此,与专业机构合作成立产业基金、并购基金仍是上市公司解决自身资金问题的一大路径。“今年以来,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比较火爆。”北京一家专业投资公司的负责人称,他们今年的业务重点就是与上市公司合作成立基金。一方面,上市公司可以投资一部分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实现项目退出。

尹中余表示:“今年并购项目好谈多了,因为IPO政策变化比较大,标的公司对IPO期望值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们又忙了起来。”对于今年并购市场的趋势,沈青认为并购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此外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均受到市场追捧,这些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整体而言,优质上市公司会获取更多资源,差的公司则会被市场冷落。”多位受访的财务总监表示,随着融资渠道收紧,A股上市公司表现出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特征日渐明显。这一趋势倒逼上市公司提高整体运营能力,也对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提出了更高要求。

“财务总监目前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岗位,不仅需要从财务的角度提前评估公司可能出现的各种资金状况,做好应对预案,还得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管控销售……方方面面都得懂,并且还需要一定的深度。”宋伟说,他在加强学习,希望能凭一己之力,不让公司在“两极分化”的市场中掉队。

财务总监的迷茫与无奈

□本报记者 郭新志

长期以来,财务总监虽为上市公司重要高管之一,却极少抛头露面。这固然与其职业特点以及相关法规有关,但他们掌握着上市公司核心机密,对公司的真实情况最为熟悉,加上其核心职能与“投融资”相关,自然成为我们调研的重点。

与外界所想的不同,每家上市公司对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不太一样。例如,有的财务总监说,他在公司只负责银行融资渠道,其他的基本都是董秘负责,财务总监配合而已。也有的财务总监说,很多公司出于风险控制,一般成立类似“投资决策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委员来自各个部门:董秘从合规性角度审查,财务总监从财务角度审查,研发人员从技术角度审查,经营部门则从市场角度审查……由全体委员表决通过,老板拍板后,最终提交董事会……尽管如此,投资、融资仍是财务总监要参与的重要工作。

只不过,带着这两方面的问题与他们交流时,企业的财务总监们言语中充满了迷茫与无奈。一方面,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融资渠道收紧、融资成本上升,一些企业甚至因为成本高而放弃了已获批的公司债发行。积攒多年的银行关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依然是“嫌贫爱富”,即便是磨破嘴皮获得贷款,银行还要附加其他条款,综合融资成本依然在上升。另一面,即便是账上有资金,这些财务总监需把“稳”字放到第一位。“好项目待价而沽、差项目无人问津。”何况如今投项目,被投资方还得看看上市公司自身质地如何,生怕上市公司“沾自己的光”。于是,投资就如“相亲”,得“两厢情愿、门当户对”,导致成功率不高。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迷茫,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感到束手束脚,但也不能不干事。于是,购买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似乎成了不二选择。因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又上升了——这间接反映了市场资金的状况。

当然,优质上市公司情况大不相同。例如,当多数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抱怨综合融资成本在7%以上时,浙江一家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董事长透露,其公司的综合融资成本在5%。不仅如此,该公司近两年都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项目,似乎并未感到投资难与融资贵。

不过,这样的案例在调研中并不多见。无论是清华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社会融资(企业)成本统计报告》,还是记者调研之中了解到的情况,结果都是相互印证——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令人欣喜的是,近期高层再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力争到三季度末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这些表态无疑释放了重大利好信号。

我们希望这些政策早日落地,希望在下一年度回访这些财务总监时,从他们口中听到的不再是无奈。

57名时任财务总监违规被罚

□本报记者 郭新志

作为上市公司管理层重要成员之一,尽管每家公司对于财务总监的角色略有不同,但共性之一是——财务总监应当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责任。

据财汇大数据统计,2017年两市共有57名时任财务总监遭交易所公开谴责或通报批评,原因多与财务总监未勤勉尽责,致使财务报告失真有关。少数公司出现接连两任财务总监被通报批评。

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恒顺众昇(300208)。证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2014年4月2日,恒顺众昇关联公司ASI(即“PT. Artabumi Sentra Industri”)与四川电力签订《苏拉威西高炉冶炼项目总承包合同协议书》(下称《总承包合同协议书》及《苏拉威西高炉冶炼项目总承包备忘录》(下称《总承包备忘录》),其中,《总承包备忘录》约定该工程的设备成套由ASI指定的分包商恒顺众昇提供。

基于上述协议书和备忘录,2014年4月8日,四川电力与恒顺众昇签订《ASI高炉冶炼项目电气设备成套采购合同》(以下简称《电气设备合同》),合同金额1100万元。2014年6月30日,恒顺众昇确认该项合同收入940.17万元,占半年累计收入的4.7%;确认利润392.14万元,占半年累计利润总额的16.75%。

经查,四川电力在2014年6月并未对上述合同涉及的设备进行验收,实际验收时间为2015年3月,相关货物截至2014年12月仍由恒顺众昇保管。恒顺众昇在2014年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中确认此项收入,证监会认定此举构成提前确认收入。不仅如此,证监会还认定恒顺众昇在2014年三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提前确认与四川电力的设备成套采购收入7991.45万元(总合同金额为9350万元),利润2834.91万元。

虽然,恒顺众昇相关当事人随后提出陈述和申辩,但证监会复核认定其证据不足,未予采信。证监会指出,公司时任财务总监刘涛,应当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主要责任,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证监会对其给予警告,并处以20万元罚款。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中介机构更加尽职,财务总监对于财务报告真实性承担的压力在增大。”一位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说,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以前常用的一些会计“后门”被堵住,这倒逼财务总监将更多精力用于提升公司的内部财务管理上。

[责任编辑:CX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